台灣有哪些古蹟 - 花
By Agnes
at 2008-01-22T00:00
at 2008-01-22T00:00
Table of Contents
哪裡有古蹟
請介紹古蹟名稱 建於 歷史背景 古蹟的圖片 他得特色
謝謝!!!!!!!
請介紹古蹟名稱 建於 歷史背景 古蹟的圖片 他得特色
謝謝!!!!!!!
Tags:
花
All Comments
By Ursula
at 2008-01-25T18:23
at 2008-01-25T18:23
滬尾砲台現址位於臺北縣淡水鎮中正路一段 6巷34號。位於五虎崗的第一崗,視野良好,可遠眺淡水河口及關渡大橋,四周景觀盡收眼底,可惜今為樹木所遮。砲台西側為淡水忠烈祠,東側為台灣高爾夫球場,北側為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台,現定為二級古蹟。
正門上方有劉銘傳親題「北門鎖鑰」門額,意指此砲台位居台灣北部出入門戶,為軍事重要據點。
主砲座位於西北方,放置砲台最大的英製十二吋阿姆斯脫朗後膛砲。
子牆外部皆以進口之貴重建材「鐵水泥」建成,鐵水泥並非含鐵,意指此水泥建材堅固如鐵,而得此名。
滬尾砲台的歷史背景
滬尾砲台現址位於臺北縣淡水鎮中正路一段 6巷34號。位於五虎崗的第一崗,視野良好,可遠眺淡水河口及關渡大橋,四周景觀盡收眼底,可惜今為樹木所遮。砲台西側為淡水忠烈祠,東側為台灣高爾夫球場,北側為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台,現定為二級古蹟。
西元一八八四年的清法戰爭-滬尾之役。西元一八八四年八月一日,法軍奉命向基隆進攻,就此展開「中法戰役」,此戰役亦稱「西反仔」。當時台灣巡撫劉銘傳,發現淡水的重要性,因為法軍可以利用淡水河直接進入台北府城,因此決定棄守基隆,把兵力改移至淡水。當時清朝曾在淡水的沙崙、中崙、油車口先後修築砲台,但在清法戰爭時,法艦砲轟淡水,這三座炮台幾乎被法軍摧毀。
劉銘傳任命提督孫開華,負責整修淡水防禦工事,以填石塞港,佈置水雷,建造城岸,修築砲台。 十月八日 時,滬尾在孫開華帶領的清兵及地方士勇所組的義勇軍,奮勇抗敵終告擊退了法軍。而淡水居民為了憑弔在中法兩軍交戰中陣亡的將士,所以定農曆八月二十日為「中崙白刃戰紀念日」,居民們都會以「拜門口」的方式,供奉祭品及上香焚紙錢的方式來祭祀,此祭祀至此仍未間斷,延續百餘年。
清法戰爭後,劉銘傳深知台灣海防的脆弱及重要性,遂加強台灣海防的建設,所以決定在各個海口增建砲台以利防禦。劉銘傳知道中國砲船、科技、訓練方式,皆遠遜於外國的船堅炮利,所以就採取「師夷之長以制夷」,希望能學習到外國先進的技術,所以特別聘請德國籍技師巴恩士(Lieut Max E. Hecht)負責督造,以西洋砲台為建築範本,於一八八六年在澎湖、基隆、滬尾、安平、旗後等五處海口趕造十座新式砲台。其中,滬尾有兩座砲台,一為「北門鎖鑰」,即今之滬尾砲台,另一為「保固東瀛」,但今已不見其遺跡。劉銘傳還透過英商怡和洋行向英國購買「阿姆斯脫朗」大砲三十一尊,並全數安裝於這十座新砲台上。光緒十五年(1889)大砲安裝完竣,但是滬尾砲台實際並未參與戰事,所以建築部分至今保存相當完整,也是劉銘傳在台灣本島所建砲台中,唯一碩果僅存的一座,所以具有其特殊的意義與價值。
而到了日治時期,日軍撤走滬尾砲台內的四門大砲(所以現在砲台內已經沒有大砲了,現今仍遍尋不著,懷疑當初為日軍所熔),改將此地作為砲兵射擊的練習場。台灣光復後,滬尾砲台改由國軍駐防,民國74年(1985)由內政部指定為第二級古蹟,精省後轉歸臺北縣政府管理,並經整修開放供民眾參觀。
滬尾砲台的建築特色
滬尾砲台因位於高處,加上四周土垣及樹林的遮蔽,讓人不易發現它的位置,易守難攻,十分利於防禦,故又稱為「暗砲台」。砲台呈矩形,由外而內分別為土垣、壕溝、營門、子牆、砲座、被覆、甬道與廣場,構造層次分明。
土垣: 又稱為母牆。砲台外圍以土堆成與砲台約略等高之土垣,高約 6.5公尺 ,具有掩蔽之功效,以增加砲台的防禦性。
壕溝: 環繞砲台四周,區隔土垣與子牆以利砲台防衛,有點類似城堡的護城河。
營門: 整座砲台只有一座門,主要是便於防禦。砲台由於是一座軍營,而不是一座城堡,所以其名稱該稱為「營門」,而不是叫「城門」。另外在門額上有劉銘傳親題的「北門鎖鑰」四字。
子牆: 以鐵水泥修築,是砲台的主要壁體,子牆最大厚度達 4.2公尺 ,最高達 7公尺 ,砲台附近的子牆成弧形且下凹,是為因應彈道的淨空。
主砲座: 以鐵水泥修築,設 12吋徑阿姆斯脫朗後膛砲一尊,弧形護牆上設有置彈孔,中間用360度迴轉的全圓磨心砲架,方位涵蓋整個淡水河口。旁邊另設有8吋徑克魯伯後膛砲一尊。
副砲座: 副砲座設 10吋徑阿姆斯脫朗後膛砲及8吋徑克魯伯後膛砲各一尊。砲座集中於面海的兩面,最大的砲設置於轉角,其餘三座砲用半圓磨心砲架,方位角較窄。
被覆: 是指覆蓋在兵房上的泥土,質地柔軟,有吸彈效果,被覆上立有兵房的通氣孔。
甬道: 子牆內設有甬道,分隔成彈藥室及兵房。甬道亦可供士兵聯繫往來,彼此相通。
廣場: 原為操兵場。在台北縣政府收回整修後,發現地表挖掘出以前所遺留的地基,現在仍在考證及歷史價值,所以廣場暫不開放。
2008-01-31 22:04:03 補充:
安平古堡,古稱奧倫治城(Orange)、熱蘭遮城(Zeelandia)、安平城、臺灣城,最早建於1624年,是台灣最古老的城堡。自建城以來,曾經是荷蘭人統治台灣的中樞、也曾經是鄭氏王朝三代的居城。
目前以臺灣城殘蹟之名列名國家一級古蹟。而一般民眾登高望遠的暸望臺,多被以為是安平古堡。但事實上是建於日治時期,不屬於古蹟。
2008-01-31 22:05:30 補充:
1622年,荷屬東印度公司佔領了澎湖,以之作為東亞貿易的轉口基地。1623年,荷蘭人在「一鯤身」建立一座簡單的砦城,這就是安平古堡的前身。1624年,在與中國明朝的軍隊激戰了八個月以後,荷蘭人和中國官方達成協議,同意把設置於澎湖的要塞和砲台毀壞,而於1624年轉移至台灣島,中國則不干涉荷蘭對台灣的佔領。荷蘭人佔台以後,在原來的砦城舊城址上,重新興建規模宏大的城堡「奧倫治城」(Orange),1627年以荷蘭省名澤蘭省(或譯熱蘭省)改建命名為「熱蘭遮城」(Zeelandia),至1632年始完成首期堡底工程。當時,這座城堡是荷蘭人統治台灣全島和對外貿易的總樞紐。
2008-01-31 22:05:38 補充:
1662年,鄭成功攻下「熱蘭遮城」,順利將荷蘭人驅逐出台灣,建立了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。鄭氏同時也將該城改為「安平城」,這就是現今「安平古堡」這個名稱的由來。鄭氏王朝三代統治者均駐居此城,故又叫「王城」。
1683年清軍入台後,政治重心移至府城內,本城改為軍裝局,城堡重要性日減,而牆垣也多傾圮失修,安平城逐漸荒廢。1873年,英國軍艦來犯,船砲命中城內軍火庫引發爆炸,城牆隨之而毀,之後遂成廢墟。1874年,沈葆楨來台處理「牡丹社事件」,與日本人進行交涉,將安平城外城的牆磚,運至「二鯤身」,建立「億載金城」。
2008-01-31 22:09:15 補充:
赤崁樓,或作赤嵌樓、次崁樓(白話字:Chhiah-khám-lâu),位於台灣台南市的中西區,原名「普羅民遮城」(Provintia),最早建於1653年,是荷蘭人在漢人起義抗荷的「郭懷一事件」(1652年)後所興建的。在鄭成功攻佔台灣以後,曾經改普羅民遮城為「東都承天府」,以該城做為全島最高的行政機構。現在的赤崁樓,是中華民國內政部所頒訂的國家一級古蹟。早期亦稱紅毛樓。
2008-01-31 22:10:15 補充:
歷史背景
台南市是台灣本島最早有漢人開始開發的地方。早期的台南市西部是一片汪洋,稱為「台江內海」。內海西緣沙洲環繞,其中位居鯤鯓嶼之首的「一鯤鯓」,即在今安平一帶,是西拉雅平埔族台灣社的聚居地。台江東岸則是平原區,是平埔族赤崁社所聚集的地方。因此,明代的地圖、文獻上分別稱呼台江西、東岸為「台員」和「赤崁」。
2008-01-31 22:10:39 補充:
早期的漢族移民,可以追溯至明代中葉。當時已有一些倭寇、海盜,以台南為基地為禍附近海域,大陸東南沿海居民與台灣原住民皆深深受其騷擾,明朝廷幾次派兵討伐,與原住民有了初次接觸,也開啟了漢人往台灣移民的歷史。閩粵一帶陸續有居民因為逃荒、捕魚、經商等目的而移居到台南,在一鯤鯓、北線尾沙洲一帶逐漸形成聚落。
By Lily
at 2008-01-22T06:29
at 2008-01-22T06:29
你可以參考一下
By Ophelia
at 2008-01-24T15:11
at 2008-01-24T15:11
紅毛城的歷史背景:十七世紀初期,看上台灣優越地理位置的西班牙人,進入淡水後,在淡水河口邊的山丘上,興建聖多明哥城。爾後,擊退西班牙人的荷蘭人,接著在聖多明哥城的城址附近重建一座更為堅固的城砦—聖安東尼堡。來到台灣的外國人因長期航行與本身髮色稍淡且偏紅,所以平埔族人大多稱外國人為紅毛番,紅毛番住的地方為紅毛城。荷蘭時期的紅毛城綻放著耀眼的光芒,時至明鄭時期,淡水是處犯人流放的地方,紅毛城也連帶成了一座廢城。直到清初,台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,紅毛城再度成為淡水河口防禦要塞,只是,清軍對它無過多經營。清末英法聯軍之役後,淡水開港,英國人租借紅毛城作為英國領事館使用,並在主堡東側興建領事官邸,紅毛城再度熱絡起來,成為和各國人士交流的地方。二次大戰爆發,日軍向英、美宣戰,台灣當時為日本人所統治,英國領事館因而封閉,戰後英國人重返紅毛城,直至中英斷交。爾後紅毛城又歷經許多波折,還曾經委託澳洲、美國代管,最終在 1980(民69) 年正式收歸中華民國所有。近四百年的台灣與世界交流史,就在紅毛城的見證下,如舞台劇幕一場場地上演著。
紅毛城的建築特色:淡水紅毛城主堡是一座方形城砦,最適合防衛,同時它的地基深、牆壁厚,加上「外石內磚」的砌法,在古代可不畏砲火的攻擊。主堡內分為上下二層樓,內部採半圓筒形的穹窿結構建造,上下樓的穹窿方向相互垂直,讓主堡更加穩固。英國人進駐後,除了將尖形屋頂改成平台式,在東北及西南角位置增設角樓二處,二樓南側外也增建露台,露台上同樣設有雉堞及槍眼,居高臨下看守,以防止入侵者侵擾。最重要的是英國人將原先灰白色的紅毛城,粉刷成紅色的特色牆身。 紅毛城的歷史發展從原本的軍事用途逐漸轉化成領事辦公的場域,在建築空間的結構上,可以看到主堡建築依舊留有防衛功能的設計,建築內部為了辦公而增置的設備有文件焚化爐、保險庫、文件保險箱及壁爐等。當時英國領事擁有「領事裁判權」,在底樓設有四間牢房,用為在台灣犯罪的英國犯人的臨時拘留所,牢門上並設有送食口及窺孔。 英國領事館主要工作包括處理國際事務和照顧僑民,同時兼管海關稅務。自從淡水港貿易額大增後,英國商務拓展,領事館的業務於是日漸龐雜,其地位自然也更加重要,在 1878 年於紅毛城主堡東側增建領事官邸。
滬尾砲台
滬尾砲台的歷史背景:滬尾砲台現址位於臺北縣淡水鎮中正路一段6巷34號。位於五虎崗的第一崗,視野良好,可遠眺淡水河口及關渡大橋,四周景觀盡收眼底,可惜今為樹木所遮。砲台西側為淡水忠烈祠,東側為台灣高爾夫球場,北側為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台,現定為二級古蹟。 西元一八八四年的清法戰爭-滬尾之役。西元一八八四年八月一日,法軍奉命向基隆進攻,就此展開「中法戰役」,此戰役亦稱「西仔反」。當時台灣巡撫劉銘傳,發現淡水的重要性,因為法軍可以利用淡水河直接進入台北府城,因此決定棄守基隆,把兵力改移至淡水。當時清朝曾在淡水的沙崙、中崙、油車口先後修築砲台,但在清法戰爭時,法艦砲轟淡水,這三座炮台幾乎被法軍摧毀。
滬尾砲台的建築特色:滬尾砲台因位於高處,加上四周土垣及樹林的遮蔽,讓人不易發現它的位置,易守難攻,十分利於防禦,故又稱為「暗砲台」。砲台呈矩形,由外而內分別為土垣、壕溝、營門、子牆、砲座、被覆、甬道與廣場,構造層次分明。
土垣: 又稱為母牆。砲台外圍以土堆成與砲台約略等高之土垣,高約 6.5公尺 ,具有掩蔽之功效,以增加砲台的防禦性。
壕溝: 環繞砲台四周,區隔土垣與子牆以利砲台防衛,有點類似城堡的護城河。
營門: 整座砲台只有一座門,主要是便於防禦。砲台由於是一座軍營,而不是一座城堡,所以其名稱該稱為「營門」,而不是叫「城門」。另外在門額上有劉銘傳親題的「北門鎖鑰」四字。
子牆: 以鐵水泥修築,是砲台的主要壁體,子牆最大厚度達 4.2公尺 ,最高達 7公尺 ,砲台附近的子牆成弧形且下凹,是為因應彈道的淨空。
主砲座: 以鐵水泥修築,設 12吋徑阿姆斯脫朗後膛砲一尊,弧形護牆上設有置彈孔,中間用360度迴轉的全圓磨心砲架,方位涵蓋整個淡水河口。旁邊另設有8吋徑克魯伯後膛砲一尊。
副砲座: 副砲座設 10吋徑阿姆斯脫朗後膛砲及8吋徑克魯伯後膛砲各一尊。砲座集中於面海的兩面,最大的砲設置於轉角,其餘三座砲用半圓磨心砲架,方位角較窄。
被覆: 是指覆蓋在兵房上的泥土,質地柔軟,有吸彈效果,被覆上立有兵房的通氣孔。
甬道: 子牆內設有甬道,分隔成彈藥室及兵房。甬道亦可供士兵聯繫往來,彼此相通。
廣場: 原為操兵場。在台北縣政府收回整修後,發現地表挖掘出以前所遺留的地基。
抱歉啦!我不會貼上圖片啦!這個網站有它的圖片:http://www.tshs.tpc.gov.tw/tai2_16.asp
By Ida
at 2008-01-23T04:42
at 2008-01-23T04:42
紅毛城的歷史背景
十七世紀初期,看上台灣優越地理位置的西班牙人,進入淡水後,在淡水河口邊的山丘上,興建聖多明哥城。爾後,擊退西班牙人的荷蘭人,接著在聖多明哥城的城址附近重建一座更為堅固的城砦—聖安東尼堡。來到台灣的外國人因長期航行與本身髮色稍淡且偏紅,所以平埔族人大多稱外國人為紅毛番,紅毛番住的地方為紅毛城。荷蘭時期的紅毛城綻放著耀眼的光芒,時至明鄭時期,淡水是處犯人流放的地方,紅毛城也連帶成了一座廢城。直到清初,台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,紅毛城再度成為淡水河口防禦要塞,只是,清軍對它無過多經營。清末英法聯軍之役後,淡水開港,英國人租借紅毛城作為英國領事館使用,並在主堡東側興建領事官邸,紅毛城再度熱絡起來,成為和各國人士交流的地方。
二次大戰爆發,日軍向英、美宣戰,台灣當時為日本人所統治,英國領事館因而封閉,戰後英國人重返紅毛城,直至中英斷交。爾後紅毛城又歷經許多波折,還曾經委託澳洲、美國代管,最終在 1980(民69) 年正式收歸中華民國所有。近四百年的台灣與世界交流史,就在紅毛城的見證下,如舞台劇幕一場場地上演著。
紅毛城的建築特色
淡水紅毛城主堡是一座方形城砦,最適合防衛,同時它的地基深、牆壁厚,加上「外石內磚」的砌法,在古代可不畏砲火的攻擊。主堡內分為上下二層樓,內部採半圓筒形的穹窿結構建造,上下樓的穹窿方向相互垂直,讓主堡更加穩固。英國人進駐後,除了將尖形屋頂改成平台式,在東北及西南角位置增設角樓二處,二樓南側外也增建露台,露台上同樣設有雉堞及槍眼,居高臨下看守,以防止入侵者侵擾。最重要的是英國人將原先灰白色的紅毛城,粉刷成紅色的特色牆身。
紅毛城的歷史發展從原本的軍事用途逐漸轉化成領事辦公的場域,在建築空間的結構上,可以看到主堡建築依舊留有防衛功能的設計,建築內部為了辦公而增置的設備有文件焚化爐、保險庫、文件保險箱及壁爐等。當時英國領事擁有「領事裁判權」,在底樓設有四間牢房,用為在台灣犯罪的英國犯人的臨時拘留所,牢門上並設有送食口及窺孔。
英國領事館主要工作包括處理國際事務和照顧僑民,同時兼管海關稅務。自從淡水港貿易額大增後,英國商務拓展,領事館的業務於是日漸龐雜,其地位自然也更加重要,在 1878 年於紅毛城主堡東側增建領事官邸。
【領事官邸】不那麼突兀地立於高地,前庭綠地讓它退縮其後,靜伴主堡;紅磚、迴廊、斜屋頂,散發細緻、溫暖的風格,更是軟化了主堡軍事剛強的建物線條,這兩種氣氛完全不同的建築體,如此協調地結合在這片坡地上。
興建這座精美的紅磚洋樓的英國領事為班德瑞 (Bourne) 或荷蘭 (Holland) ,他們當時聘請英國建築師設計,但是紅磚及匠師可能來自福建廈門。領事官邸底樓西側為客廳及書房,東側為餐廳及配膳室,後側為洗衣間及數間傭人房。二樓有三間大臥室及貯藏室。底樓入口設一座扶手大樓梯通往二樓,天花板懸垂大吊燈以示氣派。院子裡滿植玫瑰花,官邸迴廊是喝下午茶的場所,屋後有許多僕役供其呼喚差遣,體現領事優越生活的一面。官邸內的客、 餐廳及主要臥室內皆設有壁爐,英國建築空間的特色。
位於園區入口處的「南門」,是紅毛城園區裡唯一的中國式建築,是清初修建紅毛城圍牆時的同期建物。採用觀音山石條堆砌而成,非常堅固,門額上題有「南門」二字。清初建構保護紅毛城的四周城牆,並設置東西兩大門,南北兩小門,目前僅留南門,餘三座城門已於英人時期為出入安全管制而拆除並封閉。
圖片請進去參考資料,對你想要的古蹟,對中間你要的圖片按右鍵,另存圖片 就可以了 網址裡還有很多古蹟
By Joseph
at 2008-01-22T03:38
at 2008-01-22T03:38
相片可點選yahoo:<東勢鄉三山國王>部落格!
純樸的; 有熱情的故鄉. 是中華民國”巾”明”獨”聯誼會的一員. 每逢5年1次大拜拜 ! 盛況空前 !旁邊有一家專賣 ”ㄜ 爹”的小吃店(很好吃) 常要排隊 !
Related Posts
請教園藝達人,哪一種花草較適合現在撥種......
By Lucy
at 2008-01-21T00:00
at 2008-01-21T00:00
請給我3種植物的資料
By Connor
at 2008-01-21T00:00
at 2008-01-21T00:00
水生植物,樹,花的都可以
如果有相關網站可以給我ㄇ?
謝嚕~
請給完整的~~
急~請達人幫我看一下~宜蘭花蓮三天兩夜自由行
By Connor
at 2008-01-21T00:00
at 2008-01-21T00:00
要從台北去宜蘭花蓮來個美食之旅~
上網查了很多美食~
每個店家都有地址~
但是因為要自己�� ...
66年次屬蛇處女座在2008年的運勢?
By Rebecca
at 2008-01-21T00:00
at 2008-01-21T00:00
1.屬蛇之人在2008的運勢
2.事業運如何?
3.財運如何?
4.健康如何?
5.整體運勢如� ...
木本莖和木質莖是一樣的嗎?
By Joseph
at 2008-01-21T00:00
at 2008-01-21T00:00
請問木本莖和木質莖是指一樣的植物,只是名稱不同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