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常生活與化學有關的東西 - 花
By Isla
at 2006-01-19T00:00
at 2006-01-19T00:00
Table of Contents
請問在日常生活中跟化學有關的東西,還有這個物質為什麼會跟他起化學變化的原因,例如說鹽酸能把浴室的地板給洗乾淨,為什麼能可以,是起了怎樣的化學反應。
麻煩各位大大幫忙一下囉!
﹝請不要再用鹽酸﹞
麻煩各位大大幫忙一下囉!
﹝請不要再用鹽酸﹞
Tags:
花
All Comments
By Lydia
at 2006-01-19T06:07
at 2006-01-19T06:07
綠色,給人以清新、柔和、愜意之感。綠色植物,維繫著生態平衡,使萬物充滿生機。從化學角度看,它還微妙而準確地反映著我們周圍環境的特徵和變化,供給人類許多有用的資訊和物質。
不是麼?酸模、常山等綠色植物叢生之地,常會發現地下有銅礦。地下若有金礦石,上面往往長忍冬,地下有鋅礦,上面多長三色堇。蘭液樹分泌物裏,鎳含量較高時,它告訴人們:注意,這裏可能有鎳礦!美國曾靠一種粉紅色的紫雲英和“瘋草”的“提示”,發現了鈾礦和硒礦。
許多綠色植物,還起著化學試劑的作用。杜鵑花、鐵芸箕共生的地方,土壤一定是酸性的;馬桑遍野之地,土壤呈微鹼性; 堿茅、馬牙頭群居處,是鹽化草甸土的標誌;如果蕁麻、接骨木的葉裏含有銨鹽,預示它們生長的土攘中含氮量豐富……
綠色植物是龐大的“吸碳制氧廠”。植物的綠葉吸取空氣中的二氧化碳,在日光和葉綠素的作用下,跟由植物吸收的水分發生反應,形成葡萄糖,同時放出氧氣:
6CO2+H2O C6H12O6+6CO2
再由葡萄糖分子形成澱粉:
nC6H12O6 = (C6H12O6)n+nH2O
當澱粉在葉子裏受酶的作用時又分解為葡萄糖:
(C6H12O6)n+nH2O nC6H12O6
葡萄糖隨著植物液汁散佈到整個植物體內,成為用以合成各種植物生長所必需的物質的原料。一部分植物被動物攝取後,在體內水解並進一步氧化,又將有機物中的碳轉化為CO2,排入大氣(或海洋)中。
在“環境污染日益嚴重”的驚呼聲中,綠色植物起著“報警器”的作用。在低濃度、很微量污染的情況下,人是感覺不出來的,而一些植物則會出現受害症狀。人們據此來觀測與掌握環境污染的程度、範圍及污染的類別和毒性強度,進而採取相應的措施和對策,及時提出治理方案,防止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。
如當你發現在潮濕的氣候條件下,苔蘚枯死;雪松呈暗竭色傷斑,棉花葉片發白;各種植物出現“煙斑病”。請注意,這是SO2污染的跡象。菖蒲等植物出現淺褐色或紅色的明顯條斑,是氮氧化物中毒的不祥之兆。假如丁香、垂柳萎靡不振,出現“白斑病”,說明空氣中有臭氧污染(實驗測得,臭氧濃度超過0.08~0.09ppm時,會使植物出現褐斑,繼而變黃,最後褪成白色,叫作植物“白斑病”。臭氧濃度達0.1lppm以上時,則100%植物發病)。要是秋海棠、向日葵突然發出花葉,多半是討厭的Cl2在作怪。
綠色植物是空氣天然的“淨化器”,它可以吸收大氣中的CO2、SO2、HF、NH3、Cl2及汞蒸氣等。據統計,全世界一年排放的大氣污染物有6億多噸,其中約有80%降到低空,除部分被雨水淋洗外,大約有60%是依靠植物表面吸收掉,如1公頃柳杉可吸收60千克SO2。許多植物在它能忍受的濃度下,可以吸收一部分有毒氣體。例如,空氣中出現SO2污染,廣玉蘭、銀杏、中國槐、梧桐、樟樹、杉、柏樹、臭椿紛紛出動來吸收;若發現Cl2污染,油松、夾作桃、女貞、連翹一起去迎戰;發現HF污染,構樹、杏樹、鬱金香、扁豆、棉花,番茄一馬當先吸收之;洋槐、椽樹專門對付光化學煙霧。
此外,樹木還能吸收土壤中的有害物質。施用農藥及用污水、污泥作肥料,會污染土壤繼而污染了農作物,如糧食蔬菜內有殘留的有機氯會轉移到人體內,而樹木可吸收土壤中的有機氯,淨化土壤。
隨著石油等礦物資源的不斷枯竭,人們再次把注意力轉向可以再生的資源-森林,除利用其薪材外,正加快開發“石油人工林”-直接能代替石油的烴類和油脂類的樹種,它生產的液汁甚至不用加工就可以用作汽車的燃料。如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化學博士喀爾文,在澳洲南部建立了一個“柴油林場”,這種植物生長在半乾旱地區,產量很高,價格可與石油競爭。喀爾文還在巴西發現一種可直接用作汽油的含油植物-苦配巴。我國的油楠也是很有希望的“柴油樹”,胸徑40~50釐米的油楠心材部位就能形成黃色油狀樹液,一株伐倒後的油楠,可從鋸口中流出幾十斤油狀物。
綠色植物是一個大“化工廠”,不但製造養分把養分儲藏在土壤中,而且它本身全是寶。木材經過機械和化學加工,可以產生膠合板、刨花板、纖維板,製成紙漿、人造絲、人造毛。還可以製成多種糖類和甲醇、乙醇、糖醛、活性炭、醋酸等。樹木的枝、梢、葉可作飼料、肥料、燃料。有些樹木的皮、根、樹液還可提煉松香、橡膠、栲膠、松節油等工業原料。
遠古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,李時珍編著的《本草綱目》更是馳名中外。直到今天,還有新的中草藥不斷被發現利用,但草的最廣泛的用途還是放牧。單是我國的牧草就有一萬五千種以上,牧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,一般含量達百分之十幾,牛羊等動物,吃進青青的草,產出高蛋白的乳。
蔥郁的枝葉,芬芳的果花,無不令人陶然。然而,植物群落中各種族之間又無時無刻不進行著化學戰爭。植物化學武器的種類很多,幾乎都是有機物,酸類有:香草酸、肉桂酸、乙酸、氫氰酸等;生物鹼類有:奎寧、丹寧、小檗堿、核酸嘌吟;醌類有:胡桃醌、金黴素、四環素;硫化物有:萜類、甾類、醛、酮、卟啉等等,這些化學武器分佈於各類植物中,多集中於植物的根、莖、葉、花、果實及種子中,可隨時釋放。
By Frederic
at 2006-01-22T03:40
at 2006-01-22T03:40
1.鐵容易生銹,為什麼鋁不容易生銹?
金屬生銹,實際上都是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了。鐵器生銹後生成氧化鐵Fe2O3·nH2O,但由於鐵銹是疏鬆的,氧氣可以繼續乘隙進入。但是鋁卻不然,鋁很容易與氧氣化合成三氧化二鋁Al2O3,或簡稱氧化鋁。這層氧化鋁緊緊地貼在鋁的表面,可以防止裏頭的鋁繼續與氧氣化合,不過,這層氧化膜怕酸又怕鹼,所以鋁鍋不宜當容器烹煮食物。
2.金、銀為什麼不易生銹?
金與銀不易生銹,主要是因為它們的化學性質太不活潑了,幾乎不與其他東西化合,非常「孤獨」。
然而,金、銀並不是真正的不會生銹。在王水裏,金會被腐蝕。王水,是最強的酸,是3份鹽酸與1份硝酸的混合物。它能溶解金,主要是界錯離子的效應,使金變成氯化金與硝酸金。
銀比金還要活潑些,不光是王水腐蝕它,濃硫酸及濃、稀硝酸亦可溶解之,硫磺也能使它生銹,變成黑色的硫化銀,所以銀器用硫磺粉一擦,就會發黑!
3.夜光錶為什麼會發光?
夜光錶在剛剛受了燈光照耀後,綠色的光芒非常強。如果長久沒有受到光照,那綠光就會很弱。發光原因:普通的夜光錶上,塗上螢光物質硫化鋅(ZnS)、硫化鈣(CaS)等。
4.酒為什麼能解魚腥?
魚腥,是因為魚含有三甲胺的緣故。燒魚時,人們總是加些酒,這樣可以解魚腥。原來,三甲胺都是「隱藏」在魚的肉裏,人們很難「趕走」它。但是,酒裏含有酒精,酒精能夠很好地溶解三甲胺,把它從魚肉裏「揪」出來。而且,燒魚時溫度很高,酒精、三甲胺全都很易揮發,所以沒一會兒,魚的腥味便被除掉了。
5.炒菜時,加了酒和醋會產生一股香味
廚師在做菜時,總喜歡加了酒以後,再擱些醋,於是,菜就變得香噴噴的。因為酒與醋在熱鍋裏碰了頭,就會起化學反應,生成有香味的酯纇──乙酸乙酯,因此菜就有股香味。
6.螢火蟲
螢火蟲會發冷光,原因是蟲的 [成光蛋白質] 與 [成光酵素] 的作用下,與氧發生作用,就變成會發綠光 [含氧成光蛋白質]。有趣的是這種發光後的 [含氧成光蛋白質] 是能 [復活] 的,當這物質與水化合後,又還原變成為 [成光蛋白質]。所以這發光燃料就永遠用不完。
7.漂白水,漂白粉
一般家用的漂白粉,其實是氧化鈣 CaO 與氯氣 Cl2 的化合物。漂白粉的化學式可以寫成Ca(ClO)2 + CaCl2·Ca(OH)2·H2O。工業上製造氯氣的方法是電解濃食鹽水(NaCl)。漂白水是 NaOH 與Cl2 的化合物,化學式可以寫成 NaClO。漂白水漂白過程很複雜,主要是把色素氧化,顏料結構改變後,顏色就褪了。
簡單寫成如下
NaClO(漂白水) + 顏料 → NaCl + 無色物質
此外,還有一種常用的漂白劑,就是二氧化硫 SO2。
二氧化硫的漂白能力較溫和,漂白過程卻是把色素的氧抽走,顏料結構改變,顏色就褪了。二氧化硫一般用於紙張、絲質布料的漂白。
By Jacob
at 2006-01-23T04:55
at 2006-01-23T04:55
如果要化學反應,我最先想到的是氧化反應,
這應該是最常見的吧!!
包括燃燒反應 如:汽油點燃 產生熱能等
至於燃燒 是將物體的能量提升到活化能之上
使其達到反應所需的水準而能產生反應
Related Posts
這種豐胸有效嗎
By Irma
at 2006-01-18T00:00
at 2006-01-18T00:00
http://tw.f2.page.bid.yahoo.com/tw/auction/b246112...
見證品蕾妮黛爾超微粒子DN ...
增加桃花運的辦法
By Yedda
at 2006-01-18T00:00
at 2006-01-18T00:00
請問誰有蕭蕭的::握不住的他::這首歌呢?
By Oscar
at 2006-01-17T00:00
at 2006-01-17T00:00
為什麼蘋果放在冰箱數天後仍然保持新鮮呢?
By Victoria
at 2006-01-17T00:00
at 2006-01-17T00:00
請問如何分辨族群跟群集的差別呢??
By William
at 2006-01-14T00:00
at 2006-01-14T00:00